人类正钟情于元宇宙,并为之疯狂。对此人民日报提出应当理性看待当前的元宇宙热潮。
当头部企业纷纷布局元宇宙并研发相关产品的时候,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已经打着元宇宙的招牌牟取暴利,将互联网的发展置于高度风险当中。
支撑技术尚未完全成熟,相关监管政策也在逐步落实,散装版的元宇宙已然走入知识付费的课堂,闯进数字原住民的视野当中。
尽管元宇宙向我们呈现了宏大的世界观,遗憾的是,以人类目前的发展水平,还徘徊在概念和探索阶段,尚不能完全缝合。
元宇宙行业冥灯已经亮起,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它或是参与其中。因为元宇宙去中心化的特质,每个人都可以为它的成长添砖加瓦,创作内容。
看起来万物皆可元宇宙,但这些都不是它的最终形态,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。
参照Roblox给出的定义,可以使用身份、社交、沉浸感、低延迟、多元化、随时随地、经济系统和文明体系等关键词来形容元宇宙。
现有的元宇宙与原作中描绘的“超元域”存在根本的差异。《雪崩》的作者斯蒂芬森正惊讶地看着如今发生的一切,而刘慈欣称“元宇宙”或将人类推向死路,最终忘却星辰大海的魅力。
相较于构筑虚拟空间,星辰大海距离我们同样十分遥远。这就不难解释,为何人类会妄图超越宇宙,用科技复刻星辰大海般的盛景。
在《万寿寺》的末章,王小波笔下的人物从虚构的长安城中醒来——“虽然记忆已经恢复,我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,但我还想回到长安城里——这已经成为一种积习。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,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。”
想象这样一个场景,二三十年后你在宁静的清晨醒来,身边是你挚爱之人。你们共同享用早餐,然后牵着手在花园中漫步,或是在海岸边堆起城堡,聆听海浪的低语,感受海风的爱抚。
你们拜访了刚刚搬到隔壁的邻居之后,又前往商店街售卖了亲手酿造的葡萄酒,用赚来的代币认购了邻居创作的画像的千分之一。远在异国他乡的母亲的虚拟分身打来了电话,邀请你们共进晚餐,已经过世多年的老父亲也会以全息投影的方式到场。
你的三个孩子刚好从学校下线,登录到家庭网络,一家人围坐在荧幕前观看宝宝巴士。到了休息时间,家中最小的孩子自动进入了睡眠状态。
这时一道突兀的声音传来,将你从诗意的世界剥离。
你在空无一物的房间里摘下眼镜,转动半机械化的脑袋向声音的源头望去。经过简单的运算,你得知那是想要回归现实的游行队伍发出的抗议。
元宇宙的尽头有什么?恐怕要等到人们真正体验后才能给出答案。
尽管目前关于沉浸虚拟世界的担忧此起彼伏,但一个与现实场景真正相结合的完全进化的元宇宙,显然无法阻拦探求者向往星辰大海的脚步。而能否抵达那样的未来,需要漫长的时间去验证。
文学作品中的超前构想有时会对后世科技发展带去启示,而预言的自我实现效应也在无形中左右着人类的未来。
当幻想的事物有了轮廓,当虚构的愿景有了载体,洞穴囚徒无法跳出思维的囹圄,沉湎于高度拟真的数字世界,那么似乎“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”。
-The 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