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、甜、苦、咸、鲜五味构成了人类的基本味觉,至于第六种——脂肪味的肥美,仍有不少人心存质疑。
因为它更像是味中辅助,与其他味道调和才能相得益彰,而一块肥脂的独角戏则会表现拉胯。也许在未来也会像辣味一样,被划到与味觉无关的分类。
这就留给鉴赏家去烦恼吧,干饭人吃着香就完事了。
美食节目中的珍馐百味,往往在被鉴赏家吹捧之前,就已经勾起了我们胃里的馋虫。
游戏美术传达的视觉效果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玩家的味觉,正所谓“秀色可餐”。
明快的色彩能够使人心情愉悦,食欲大增。有时甚至犹如亲临其境,短暂地感受到食物的滋味,仿佛佳肴近在眼前,看看也饱了(并不会)。
这样神妙的体验被称为联觉或通感,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,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其他感官的现象。
既然能够看到歌声,听见符号,那么尝到图像也不足为奇。
正值端午佳节,疯狂内卷的粽子馅再度出圈。
红枣豆沙京味粽,淀上芦苇河北粽,咸鲜多肉广东粽,无辣不欢四川粽,蜂蜜清凉陕西粽,百花齐放云南粽……
除了以上这些经典粽子之外,近些年又衍生出许多分支门派。咸甜粽子之争还未见分晓,新品种的粽子又博得了众人的眼球。
西米巧克力粽子、草莓粽子谁更甜?臭脚粽子、榴莲粽子谁更臭?
糯米很忙,为了鸡腿粽跑断了腿,又与桑葚乌梅开派对。
跑偏的黑暗料理之流,恐怕难入吃货法眼。
譬如最近的折耳根鲜肉粽,鱼腥与苦涩交织,其间夹杂一丝肉味,实在令人无福消受,不过也有药膳爱好者闻之流下了口水。
尽管不受待见,鱼腥草带来的联觉体验可谓十分到位。
诸如此类的“视-听-味”联觉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美食艺术创作中。
据统计,世界上25000个人中有1人拥有稳定的联觉,每2000个人中有1人曾经有过联觉体验。这种“超能力”究竟是大脑与生俱来的特殊功能,还是由精神病症等因素诱发,目前仍然是未解之谜。
联觉者们在关联方式、程度等方面都有细微的差异,这些难以共享的感受,构筑了仪态万千的脑内世界。
色彩对应音阶,词汇拥有温度,图像调动味蕾,这样的感官错位,也不失为颇具浪漫风情的思维方式。
-The End-